行業新聞
數字化轉型的理論體系與具體技術
2022-05-271
工業企業的本質
人們談數字化轉型的意義時,往往采用宏大的敘事方式,談的都是重要的“西瓜”。但談具體的技術落地時,舉的例子卻往往是些無足輕重的技術,感覺就像一堆“芝麻”。有人可能會困惑:這些小小的“芝麻”,怎么構成了偉大的“西瓜”?也就是說:偉大意義和具體工作之間的關系是什么?
要回答這個問題,就要回到工業企業的本質。
傳統工業企業的追求基本上可以落實到“多、快、好、省”這四個字上。在當前和未來的時代背景下,“多”往往意味著人的勞動效率高;“快”更多意味著滿足市場新需求的反應速度快,研發和供應鏈要給力;“好”就是高質量、“省”就是低成本。但是,隨著社會的發展,工業企業需要加入“以人為本”的內涵。
“以人為本”的口號容易喊,但前提是工廠能賺錢才行。不賺錢的企業也活不下去。要賺錢,還要回到前面“多快好省”的四個字上。數字化、智能化的作用,就是把“多快好省”和“以人為本”結合起來。
2
重構人機關系3大手段
把“多快好省”和“以人為本”結合起來的辦法,就是重構人和機器的關系(這句話其實是GE工業互聯網的副標題)??傮w上看,人類參與的環節越少、工廠的管理就越簡單,就越有利于質量和效率的提升。所以,“改變人機關系”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經濟性。
在我看來,重構人機關系包括三類手段:自動化、智能化和遠程化。這“三化”都是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來發展。
從自動化的角度看,“重構人和機器的關系”就是把人的工作交給機器去做。數字化(智能化)的一個重要作用,就是彌補傳統自動化的短板、解決過去難以自動化的工作。典型的技術往往與圖像識別有關:過去,只要需要圖像識別的工作,都離不開人。
然而,即便是在全自動化的工廠中,也要有人的參與。人在工廠中有兩項基本的工作:維持正常生產、改進和創新。其中,維持正常生產的主要工作,包括發現和解決各種設備、質量、工藝問題等。這些問題的特點是個性化很強:可能會出現各種預料之外的質量和設備問題。這是這些工作難以自動化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對于難以實現自動化的工作,人們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,找到一條介于自動化和非自動化之間的過渡性技術:這就是遠程化。人們不僅可以遠程地發現問題,甚至可以遠程遙控機器解決維修、更換部件等問題。通過遠程化的技術,人們就可以遠離骯臟、危險的工作環境,從而改善人的工作環境。在遠程化的基礎上,還便于提高智能化的水平、提高人的工作效率。比如,遠程操控挖掘機、運輸車輛時,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多臺機器。
人們往往推崇自動化程度高的工廠,如無人工廠、黑燈工廠等?,F實中的案例往往有兩種類型:一種是真正的高科技,建設時不惜血本;一種是針對簡單操作,如倉儲管理。層次上看,可謂“一高一低”。進一步發展下去,要針對相對復雜的生產過程、低成本地提升自動化水平。我們知道:自動化程度高了以后,操作設備的人少了,維護設備的人可能會增多。而且,產品質量要求越高、安全性要求越高,設備點檢和維護的人員就越多。而這里的關鍵技術就是設備應該“少出毛病”。如果設備管理的數字化水平高,就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,從而讓更多的“黑燈工廠”具備經濟性。
另外,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高了以后,企業的技術人員就要從事與改進、創新有關的工作。數字化的一個重要作用,就是要提升這些工作的效率。然而,許多中國企業管理不善,技術人員主要充當“救火隊員”的角色。要解決從“救火隊員”到“改進創新”的轉化,同樣需要數字化技術。這個方面我講過很多,這里就不講了。
改進和創新多了,也會給工廠帶來挑戰。典型的挑戰是批量小、品種變化快。這種變化會對生產經營中的各種活動帶來新的挑戰。而這些挑戰同樣也需要用數字化技術來解決。對于這個問題,“工業4.0”理論講了很多,這里也不多講了。
當然,為了實現以上的目標,僅有數字化技術還是不夠的。比如,需要傳感器技術、需要進一步推進模塊化、標準化,需要提高(設備)的質量、需要重新思考生產流程的設計等。
3
堅持價值驅動
回到前面,我們注意到各種數字化技術的“芝麻”,其實都可以納入上述體系之內。在推進數字化的過程中,要堅持價值驅動。而所謂的價值驅動,就是要順應市場和社會的發展,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推進,成為“領先半步的先驅”而不是“領先太多的先烈”。
來源:蟈蟈創新隨筆 ,作者郭朝暉,僅做學習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謝謝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orbwallpaper.com/news/IndustryNews/5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