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新聞
供應鏈管理中物料與產能管理排程對比差異
2022-06-07如果將物料管理與產能管理進行對比,我們會發現兩者有這么幾個差異點:對于最終成品而言,物料是成品的組成部分或原始形態,而產能只是最終成品形成過程中的使能。生產過程對物料而言是消耗,對產能而言是占用;生產結束后,物料將被消耗掉,而產能則將重新釋放出來。在生產的當下時空中,物料的限制性主要表現為空間性,存放在A地的同一個物料不可能同時也存放于B地;產能的限制性主要體現為時間性,A時間段內滿負荷的產能不可能再承擔更多的負荷,但卻可以在B時間段內被釋放出來而被重新使用。
通常來說,產能增加或提升的難度要比物料增購或增產的難度要大得多,所需的周期也更長。
因為存在上述差異,在供應鏈管理和訂單交付中,物料的獲取主要體現為某個時間點(交貨截止日期)的某個數量(交貨數量),而產能的獲得主要體現為某個計劃時段內的可用時間。在可用性上,針對物料的可用性管理一般稱可承諾量管理(Available to Promise,簡稱ATP),針對產能的可用性管理則稱可承諾交期管理(Capable to Promise,簡稱CTP)。根據計劃展望期的不同,在長期計劃、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中,其產能管理的要求和顆粒度不同,所對應的管理方法也不同。
圖1 產能管理的類型和特點
如圖1所示,長期的產能管理稱為資源需求計劃或粗產能需求計劃(Rough-CutCapacity Planning,簡稱RCCP),中期的產能管理稱為產能需求模擬,短期的產能管理則稱為細產能需求計劃或產能需求計劃(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,簡稱CRP)。在長期的粗產能管理和中期的產能需求模擬中,產能管理的對象是資源組、工作中心區域或工作中心組、生產線或整個工廠,計劃時段通常是月度,其產能往往以計劃時段內的產出量來代表,比如,5月產量5000件,6月產能5500件,7月產能6000件,等等。企業借助Excel表格,每一列寫上不同的計劃時段,再用幾行分別寫上需求量、庫存量、生產量和產能,就可以完成粗產能或產能需求模擬的管理。如果要再復雜點,還可以借助宏(函數)來建立表格中相關框格在數量上的邏輯關系??傮w上,這種產能管理方式的原理和操作都比較簡單,本章就不再細述。短期的產能管理,計劃時段通常為周、天或班次,有時還要細到小時,而管理的對象為單條生產線、單個工作中心、單個資源或單個設備,其管理內容不僅有相關訂單的產能需求計算、產線或設備的可用產能計算,還牽涉到計劃訂單、生產訂單或工單的排序、負載均衡、排程等更為詳細和精確的計算,其管理流程要復雜度得多。
圖2 細節產能管理的流程示意
如圖2所示,以離散型制造為例,短期的細節產能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五個步驟:產能計劃(CapacityPlanning)、訂單排序(Order Sequencing)、負載均衡(Load Leveling)、訂單排程(Order Scheduling)和產能監控(Capacity Monitoring)。
文章部分參考來源:數字化演易 ,作者丁肇之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僅做學習用,如有侵權請憑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刪除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orbwallpaper.com/news/IndustryNews/607.html